饭桌上谈到祖辈受教育时听到的《三字经》中有一句 子不道,父之过 ,意思是”子辈的不应该说出父辈的过错”。说实话这让我感到困惑和些许不自在,所以我开始了对这个句话内容的一次求证。

然后写到这篇博客的原因是发现关于这句话,网络上的说法似乎并不准确,于是希望能做一个追本溯源的根据,仅此而已。

子不教 父之过

《三字经》中是有与之相似的这么一句话。我记得的版本是这样的

子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

意思是:子辈没有受到教育,这是父亲的过错。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,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。

这句话有的版本是

养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

意思是: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,这是父亲的过错。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,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。

##子不言父过

然后我再去查证这个子不道父之过的来源,没有什么办法。只有在百度引擎上查找,找到了“俗话说”的几个版本:

俗语:

子不言父过,女不道母奸

意思是:子女不去说父亲的过错,儿女不去说母亲的取巧。

封神演义 六十回 马元下山助殷洪

殷洪曰:“老师在上,容弟子一言告禀:殷洪乃纣王之子,怎的反助武王。古云:‘子不言父过。’况敢从反叛而弑父哉。即人神仙佛,不过先完纲常彝伦,方可言其冲举。又云:‘未修仙道,先修人道。人道未完,仙道远矣。’且老师之教弟子,且不论证佛成仙,亦无有教人有逆伦弑父之子。即以此奉告老师,老师当何以教我?”

封神演义 六十八回 首阳山夷齐阻兵

夷、齐曰:“臣闻‘子不言父过,臣不彰君恶’。故父有诤子,君有诤臣。只闻以德而感君,未闻以下而伐上者。今纣王,君也,虽有不德,何不倾城尽谏,以尽臣节,亦不失为忠耳。况先王以服事殷,未闻不足于汤也。臣又闻‘至德无不感通,至仁无不宾服’。苟至德至仁在我,何凶残不化为淳良乎!以臣愚见,当退守臣节,体先王服事之诚,守千古君臣之分,不亦善乎。”

也就是 子不言父过,臣不彰君恶 ,意思是:儿子不说父亲的过失,臣子不暴露君王的缺点。

南疆绎史勘本卷十六 黄端伯

王问:弘光何君?曰:「圣君」。问何以指昏为圣?曰:「子不言父过」。

出处不明的

子不言父过,女不擦母艳

儿子不许讨论父亲的过错,女儿梳妆打扮不能僭越母亲。

关于《礼记》

在搜索引擎上有很多的结果(包括知乎)中也提到这句话出自《礼记》,甚至还说明了这句话的前一句是父不言子德,但是具体出自《礼记》的哪一节,却是没有提到过。

于是尝试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检索了这句话,但是没有找到结果。为了确保结果的正确,还到南京博物馆下的十三经检索中也检索了这句话,还是没有找到结果。

于是我认为《礼记》中没有这句话的相关内容。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讨论是谬传了。

而这样的话出自《礼记》的说法,所能见到的流传最多的就是百度知道。(又是你啊百度)

于是尝试在百度知道检索了一下,所能发现的最早说出这句话出自《礼记》的,应该是这个回答外人面前,父不夸子,子不批父,出自哪里?。此后这句话便都是从《礼记》出来的了,甚至有人能说出它的上一句是父不言子之德

子不言父之过

但是这句话是出自何处呢?通过将网传的上一句父不言子德进行检索,发现了谷歌图书中扫描的明心寶鑑中有这样的一段:

父不言子之德,子不言父之过。

这段话在 《明心寶鑑》的 遵禮篇 第十六 凡二十一條 一节中,而这段话具体引用自哪里并不明确。

以下是维基百科对此书的介绍

明心寶鑑》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,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。全书由20篇、六七百段文字组成,全書內容皆出自《尚書》、《易經》、《詩經》、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說苑》、《顏氏家訓》、 《景行錄》等中國歷代經典中的格言、警句,雜糅儒、釋、道三教學說,薈萃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朱熹等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、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。明朝以後,此書即為通俗讀物,也是最受歡迎的勸善書、啟蒙書之一。它除了是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、啟蒙書之一,也是風行東亞、東南亞漢字文化圈600多年的修身勵志經典。《明心寶鑑》普遍流行於朝鲜李朝时代,且有「抄」之出現。《明心寶鑑》至今仍是韓國學習漢文者軎愛的古典良書之一。傳入日本的《明心寶鑑》,最早為1631年中野道伴的刻本。幕府儒臣林羅山所使用的《明心寶鑑》的版本,就是朝鮮刊行的清州本《明心寶鑑》(1454年刊行)。日本江戶時代,編纂引用了《明心寶鑑》條文的書籍被作為教訓書為人們所接受,这些啟蒙書或將《明心寶鑑》部分照抄,或仿照此書作成,亦或從多處引用而成,可見此書於日本之影響巨大。

这样的一本书,居然曾经在国内失传

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收录了谷歌图书的版本。详细的来源是哈佛燕京图书馆。其中关于那句话的内容是

父不言子之德,子不言父之過。

在扫描的文字版本的770行可以看到这句话。

在国内能找到的版本有两种:华艺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的版本。

华艺出版社版本出版于2007年1月连带注释如下:

1
2
父不言子之德,子不言父之过。
父亲不说子女的德行,子女不谈父亲的过错。

东方出版社版本出版于2014年5月连带注释如下:

1
2
3
4
原典16-16
父不言子之恶,子不言父之过
译文
父亲不说子女的不好之处,子女不谈父亲的过错。

完全就是两个相反的词了啊。华艺出版社版本是西班牙带出的双语手抄本,而东方出版社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内的藏本,因此会出现不同。若按照网上最多出现次数的版本,还是前者较多。

但是翻译,我想倒还是以知乎的网友所说比较能认同。因为前一句既然是父辈对于子辈的关系的话,相对应的言应该是“宣扬”。若非说这是一句就算有错也不能指出的话,那倒是真的对传统文化的抹黑了。